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位于上海青浦的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在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眼中,仿佛展现了一个充满未来的景象。

我未曾目睹过如此规模的华为园区。这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将他的惊叹之情倾注于笔下。然而,他尚未有机会前往张江、零号湾或临港一探究竟。

抑或他可以置身于洋山港,目睹一艘艘巨轮承载着电动汽车、太阳能板、锂电池等中国外贸出口的“新三宝”,驶向全球各地,而上海金融产品则已分担了跨越海洋的运输风险……。

这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生动写照,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上海已经开足马力向前。

“五个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每个中心相互促进,联动发展。金融中心是其他中心的资金保障,贸易中心能促进其他中心的繁荣,航运中心是提升辐射能量的重要载体,经济中心为其他中心提供应用场景和需求。

在这其中,科创中心是一个关键链接点,具有引领全局和基础支撑的双重作用。启动科技创新这一重要引擎,抓住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遇,能给金融中心创新的土壤,给贸易中心充足的底气,给航运中心发展的动能,能让“五个中心”焕发出更强的能量。

这正是上海为什么如此强调“从0到10”的贯通。一位沪上银行“掌门人”感慨,他第一次听到“从0到10”的概念时,瞬间感觉脑子里的思路被打通了,金融与科技互相赋能的思考在那一刻被激发。

被打通和激发的当然不只是金融,这一创新链条可以给予“五个中心”太多的可能。上海正在全力探索——

“从0到1”,上海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进一步深化。作为基础研究先行区的管理运行机构,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面向全球引入“尚思”系列学者,同时遴选上海优秀青年科学家作为“尚思探索学者”,支持科学家潜心专注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已公布首批20人名单。

“从1到10”,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逐步提升。新一轮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已然实施,鼓励通过“赋予所有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实现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2024年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200.7亿元、增长7.2%。

“从10到100”,上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随着三大先导产业领域“上海方案”的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一个个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开始涌现。

在徐汇,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打造了算力调度、开放数据等功能平台,集聚了100余家大模型企业在此办公,带动周边落地200多家AI企业、100余家投资机构,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邻居就是合伙人”。

在张江,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链在此都有布局,包括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配套,在这里很快都能找到”。

在临港,生命蓝湾已汇聚超150家生物医药企业,总投资额超600亿元,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全产业链生态。

与此同时,我国传统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以上海为例,该市已累计培育出30多个在行业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45家“工赋链主”企业。这些平台成功连接了超过1000万台工业设备,并开发了1.6万多个工业软件,构建了超过3.5万个工业机理模型。这些成果不仅服务于当地企业,还辐射全国,总计服务企业数量超过116万家,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当前这股蓬勃发展的科技浪潮中,上海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在上海的成立,总规模达到了1000亿元,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此外,贸易数字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以特斯拉最新生产的Megapack等高科技产品为代表,这些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从上海运往全球各地。与此同时,洋山港的无人自动化码头正夜以继日地运作,其集装箱吞吐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彰显了上海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显而易见,只要持续为科创中心注入其他四个中心的资源,并通过科创中心产生的新能量回馈这四个中心,上海便能持续缔造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