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兰州市的高校及科研单位正日益显现其在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打造“大型平台与大型设备”相结合的模式,重新塑造了科技创新的格局。兰州市已建立起一套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基础设施体系。

凭借西北师范大学核电池研发团队与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紧密合作,兰州市正加紧推进微型核电池技术的研发工作。本项目的目标是攻克微型核电池和探测器产品的核心关键技术,同时致力于降低该产品的应用成本。

2024年11月23日,“烛龙一号”工程样机成功点亮了LED灯,标志着这一技术的重要突破。测试结果显示,“烛龙一号”样机不仅具备了初步的产品化基础,还为后续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根基。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苏茂根表示:“预计在2025年,我们将基于‘烛龙一号’样机,进一步研发初试验证产品‘烛龙二号’,并计划开展辐伏核电池换能器件的实验研究及中试生产线建设。”

这一微型核电池的突破,不仅为未来高科技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还将深刻影响多个领域。根据苏茂根的介绍,正在研发中的核电池可广泛应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微机电系统、航空航天以及国防军工等高精尖领域,为相关产业提供更持久、更稳定的能源支持。

兰州交通大学的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打破了镀膜行业的技术瓶颈。该研究中心经科技部批准,依托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是我国镀膜行业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工程中心。

与此同时,兰州交通大学在自主研发的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发电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该校主导的敦煌50兆瓦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不仅已稳定运行,更成为推动多个“光热+”综合能源工程落地实施的重要引擎。这一项目标志着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应用的跨越,兰州交通大学成功实现了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变革性清洁能源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此举不仅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更成功探索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方案,为解决未来能源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