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与以往科技展会所聚焦的“参数优化”“算力提升”“技术颠覆”等话题不同,本次黄浦江畔的科技盛会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已转变为“经验积累”“学习创新”“协同合作”以及“共同创造”。正如2024年图灵奖获得者、被誉为“强化学习之父”的理查德·萨顿所言,人类正迈入一个全新的“经验时代”。他强调,强化学习引领我们步入这个时代,但要充分发挥其全部潜能,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两项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技术——持续学习(continual learning)和元学习(meta-learning)技术。这两项技术的成熟,将为我们的学习与创新之路带来更多可能性。

面对外界对于人工智能可能引发偏见、失业甚至威胁人类存续的忧虑,萨顿指出,这种对人工智能的恐慌情绪被过度放大,且部分是由于一些从中谋取利益的组织和个人所煽动的。

“这些问题与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应对的挑战并无不同。”他以经济社会的运行为例说,只有当每个人有不同的目标和能力,经济才能运行得最好。同样,目标不同的智能体,可以通过互动实现双赢。“协作是我们伟大的超能力。”萨顿说,人工智能和人类繁荣将来自去中心化协作。

同样对协作寄予期待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一个月前,他在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提出“从0到1”的大型科学模型研发计划,以及“三体计算星座”全球倡议。在此次外滩大会,王坚又一次呼吁将AI与计算延伸至太空,实现卫星间协同计算,以应对全球性气候、自然灾害等挑战。他说,“AI不能因为算力的缺失而缺席太空”“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和人工智能”。

今年5月14日,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同时上天的还有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它由12颗搭载了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的计算卫星组成,标志着我国在太空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以前卫星只和地面发生关联,现在通过构建太空计算星座,天上卫星组网后形成一个整体,可以进行互联互通。”王坚介绍,传统的人造卫星主要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三大类,此次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属于第四类,即计算卫星。

在活动现场,王坚对卫星星座的命名——“三体计算星座”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虽然许多人可能通过科幻小说对“三体”这一概念有所了解,但其背后源自于牛顿的“三体问题”。牛顿曾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简单,但当引入第三个物体时,问题会变得极其复杂。这正如同我国传统谚语中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看似难以解决的困境。然而,我们的三体计算星座却致力于在众多主体之间实现协作,共同完成太空计算任务。在开放资源的前提下,这是我们必须实现的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