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目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推进,与之相适应的人才体系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2024年,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三大先导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整体规模已攀升至1.8万亿元。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对高层次、顶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上海市已明确提出,将集中精力履行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确保人才培养更加贴合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上海的高等学府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基地,近年来不断加速构建以科技进步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布局调整机制及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些领域的学科建设和改革方面,已迅速进入加速阶段,成为推动新兴学科发展的关键增长领域。

在复旦大学,通过整合全校力量,跳出学科框架,一次性建设了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等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重塑新工科门类。上海交大近期推出AI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工作方案,在今年的计算机科学排名CS Rankings中,交大计算机学科的人工智能分项居全球首位。

显然,在上海,人才培养的“学科逻辑”正逐步向“产业逻辑”转变。今年3月,上海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首批5所试点高校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精准对接。

为了满足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基础性、原创性和创新性研究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在今年的1月至3月间,上海的科学工作者在《科学》、《自然》和《细胞》这三大国际顶尖科学期刊上共发表了45篇论文,这一数字占据了全国总数的29.2%,创造了历史性的新高。这一数据增长的背后,彰显了上海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激发人才活力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这些机构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和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更加优越的条件,从而推动了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为营造一个更佳、更有利于科研人才专心研究的学术氛围,上海市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着重于对标志性成果、人才成长潜力、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估,并科学地设定评价周期,不断深化对“唯帽子”现象的治理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