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日,在黄河壮丽的河畔,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兰州,一场聚焦阅读与未来发展的思想盛会隆重开幕。这场由读者出版集团精心策划的“2025读者·领读者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巨匠、文化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校园领袖、知名教师以及阅读推广者。与会者们共同探讨了一个既紧迫又深刻的时代课题: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迅猛来袭,我们应如何重新构建阅读的生态系统,以及如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守护和丰富人类的精神家园。

大会以“AI时代下的阅读生态重塑”为主题,宛如投掷湖中的巨石,掀起的波纹渗透至每位嘉宾的演讲之中。这已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文化论坛,而是一场在文明转型之际,大家共同探讨与追寻精神根源的深刻对话。

大会伊始,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李敬泽便将时间的指针拨回了一千多年前的另一个文明拐点。从飞机舷窗俯瞰苍茫的西部大地,他想到的是敦煌。

“敦煌文献这份宝藏让我们看到一千多年前敦煌的阅读生态。”李敬泽说,那时的人们读《论语》《孝经》和佛经以建立精神根基,也读李白、白居易的诗歌来构建审美世界,还在文书中交流生活经验,其丰富程度宛如古代的“小红书”。他指出,阅读在当时的敦煌已成为“开门七件事”的续集,即第八件事,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之中,而这正是文明从书写迈向印刷的关键节点。

更令人深思的是,李敬泽为那些创造了辉煌印刷文明的无数无名者命名。他引用了敦煌文书中的“王梵志诗”——存世390首,被学界认为是最早的白话诗。“当下许多学者认为王梵志不是一个人,而是共用一个笔名的无数普通人——他们是热情的读者,更是生活的创造性表达者。伟大的印刷文明正是由这样的‘王梵志’们开创的。”

如果说李敬泽从历史纵深勾勒了阅读与文明演进的关系,那么著名诗人、小说家叶舟则用充满诗意的比喻,为AI时代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强有力的注释。

叶舟坦言,我们正身处一场盛大的“数字狂欢”,AI技术能轻易复刻大师之作,稀释经典文本,使原创一词充满嫌疑。他警告,文学阅读与写作正站在十字路口,需要“检视自己,扪心自问”。

对此,叶舟分享了俄罗斯童话《青蛙公主》。故事中,公主披着蛙皮,而她的丈夫为了让她永远美丽,烧掉了这张皮,导致公主永远消失。叶舟借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的解读,将这张“蛙皮”阐释为每个人内心“脆弱而隐秘”的本真,它连接着正直、爱心和诚实等古老的人性。他郑重告诫全场:“一定要时刻保持某种‘蛙皮的湿润’!”

在人工智能的“精准喂养”与“围追堵截”策略下,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那份“湿润”与纯真?叶舟以身边的同行者为榜样:李敬泽深入黄河腹地,用脚步丈量这条母亲河的壮阔;刘亮程则沉浸在自己的“一个人的村庄”里,耕耘着那份独特的土地情感。他指出,这些作家笔下的文字,那些源自大地、源自亲身经历的细微感动,是任何大型语言模型都无法虚构或复刻的。叶舟坚信,在AI时代,尽管机器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起决定性作用的,终究是“机器背后的人道、人心和人性”。这些珍贵的情感与思考,是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保持内心湿润、追求精神富足的重要源泉。

在演讲的尾声,叶舟深情地分享了一个多年前在《读者》杂志上读到的温馨故事:在那次暴雨肆虐的夜晚,一个孩子面对着闪电,竟然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原来,他坚信“天空正在为我拍照”。叶舟借此动人的一幕,向在场的所有人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愿在座的每一位朋友,都能像那个纯真的小天使一样,无论面对AI带来的巨大变革,都能时刻保持微笑,时刻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一种仰望天空的姿态,让我们的生命之泉永不干涸。”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