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互联网流量的强大推动下,虽然新兴的消费场景层出不穷,并能在短时间内引发消费热潮,但这些现象并不总是能够转化为持续的经济增长。以网红打卡地为例,它们往往只是一时的风尚,市场中充斥着仅靠文化符号拼贴、缺乏深度的低质量产品。这一现象反映出,过度依赖情绪满足的文化消费生态存在一定的隐患。在供给端,容易陷入以符号化和批量化为主导的低质循环;在消费端,则容易出现超前和冲动的消费行为,从而削弱了青年文化消费的可持续性。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城镇青年对文化供给的感知较高,文化消费活动也相对活跃,但他们对文化消费的满足感并不强烈。这一现象进一步表明,相较于外部供给驱动的消费,满足文化需求才是推动青年消费的内生动力,也是提高文化供给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文化消费的内在需求,以实现文化消费的长期健康发展。

有效回应青年的文化需求,关键在于理解其需求满足的深层动因,青年文化消费不仅关乎个人情绪的满足,更是他们共同创造和分享社会现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年获得审美体验、社会参与、关系连接、群体归属和自我提升等多重满足,进而形成文化消费的内生动力。

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中,我们清晰地见证了青年一代通过购买潮流商品、打卡热门文化地标、参与线上线下文化活动等方式,不断地塑造和传播着文化符号。然而,当文化供给仅仅停留在符号化的表层,缺乏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时,我们便会发现共享现实的创造受到阻碍,深层的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消费热情也逐渐消退。因此,为了满足青年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必须打造更具持久吸引力的文化消费场景,提升文化供给的质量,并精准地洞察他们的需求,从而推动文化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关键举措。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