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乐知生活在线 生活快报
分享

又是一年春意盎然,赏花时节如期而至。提及古都洛阳的著名花卉,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必然是被誉为“甲天下”的牡丹。牡丹之雍容华贵,不仅代表着其自身的高贵气质,更象征着那个盛唐时期般的繁荣盛世。然而,今人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牡丹盛开的绚烂之前,中古时代的洛阳早已被另一种花朵的绚丽所装点,那便是中原大地上绵延数千年的桃花,它们以独特的风姿,为这座千年古都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春色。

考古研究业已明确证实,桃树作为我国的重要树种,其原产地便是我国。关于桃树果实被用作食物的历史,据推测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野桃核的遗存,这表明桃树果实作为食物的历史悠久。相较之下,桃树作为食物传入中原地区的历史则相对较晚。在距今约3000年的安阳殷墟遗址中,尚未发现桃核的踪迹,说明桃树在中原地区的普及和使用可能还要晚于南方地区。

在遥远的西周时期,桃树已在洛阳盆地周边广泛种植,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时,武王姬发率领军队剪除商朝的统治,胜利归来后,他曾在华山之阳牧马,在桃林之野放牛。这里的“桃林”并非虚构,而是一个真实的地名,它位于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与陕西省潼关县之间,是洛阳盆地通往关中平原的必经之地。随着周公旦在洛邑的营建,河南西南部至江汉平原北部出现了《诗经》中的“周南”这一地名。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正是出自《诗经·周南》中,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

考古证据显示,西周初期华北已经出现桃的栽培品种,但“桃林”这样的地方或仍以野生品种为主,果实的鲜美与后世有很大差距。先秦时代的良种桃大概极为稀缺,否则春秋时“二桃杀三士”的逻辑就显得更加不可思议。

两汉时期,北方桃树的人工培育取得很大进展,新品种层出不穷,甚至伴随丝绸之路远传至西域。唐代史家专门记录一笔的撒马尔罕金桃,就是中原品种在中亚再度改良优化的成果。随着良种桃树经济价值的不断凸显,大面积人工栽培成为可能。

西晋时,那位少年时因丰神俊朗而被首都仕女围观的潘岳,在河阳县(今洛阳市孟津区境内)任职,下令百姓在洛阳城北的丘陵山地广种桃树和李树。这一可能原本出于改善百姓生计考虑的施政措施,使河阳意外获得“花县”的美誉,桃花的观赏性在此凸显。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甚至将“河阳一县花”与“金谷满园树”相提并论。

金谷园是潘岳政治盟友与文学同道石崇在洛阳城郊的园林别墅,与河阳县隔黄河相望。石崇是著名富豪,对金谷园的打造不遗余力,自称“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其中的“众果”,应包括桃树。

中古洛阳屡遭兵燹,城内外的园林营造则不断推陈出新,其间桃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孝文帝迁洛后营造的华林园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据说即是王母蟠桃的人间变种。

桃树,以其丰硕的果实闻名,却不宜孤立种植,而需连绵成片,形成林海。这份春天的瑰宝,自唐朝延续至今,在洛阳城内外,无数座桃园如珍珠般点缀,它们在青翠的飞檐翘角与绵延的烟树之间,织就了一幅幅绚烂的红霞画卷。若站在白居易曾居住的香山之巅,极目远眺,那河阳的花海在天地交界处翻涌,宛如一股压倒性的芬芳氤氲,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有充分的根据推测,当少年时期的王维创作《桃源行》这首七言古诗,向陶渊明致敬并写下“两岸桃花夹古津”的诗句时,他的想象中可能正是洛阳与伊水两岸那壮丽的春日风光,那正是《洛阳女儿行》中所描绘的,廊下檐前盛开的绚丽桃花景象。

发布时间:2025-05-23 16:00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