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的馆员赵志刚正穿梭于荒野之中,他细致地寻找着埋藏在土层中的彩色陶片,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更深入地探索和接触历史文化。

在百余年前的时光里,临洮县洮阳镇的马家窑村,见证了历史的奇迹。那里,古老的文明痕迹被发掘出土,它们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记忆。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这一重要发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这一命名不仅揭示了遗址的历史价值,也为其研究奠定了基础。 仅仅11年前,临洮县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共同开启了马家窑遗址的保护性科学发掘工作。这一合作不仅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标志着马家窑文化保护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 近期,寺洼遗址中的马家窑文化聚落更是荣获“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殊荣,这不仅是对马家窑文化价值的再次肯定,也是对其研究工作成果的认可。多年来,临洮县始终致力于马家窑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推动这一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眼里是陶片,心里是整个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可以细分为3个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野外调查是了解文化遗存的基础。10余年来,赵志刚走遍了临洮各个乡镇,“野外调查工作做得好,后面的勘探、试掘等才能更顺利”。

“眼里是陶片,心里是整个马家窑文化。”赵志刚说,进入发掘阶段,文保工作者面对繁杂的陶片、石器和遗迹等线索,既要有俯下身子的耐心,也要有回望历史的视野。

在寺洼山村的一处发掘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志委手执一张地形图,目光所及是一处山崖,那里有历经数年发掘、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发掘区,里面遍布房址、窑炉等遗迹。

11年前,郭志委怀揣着考古的热情,从繁华的北京远赴临洮,开始了他的考古生涯。在这里,他带领团队深入马家窑遗址和寺洼遗址,挖掘出近百座古老的房址、窖穴以及窑炉等历史遗迹。他们的辛勤工作收获颇丰,收集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等珍贵遗物。时至今日,这些上百万片陶片已整齐地陈列在西北工作站内。工作人员们对这些陶片进行了细致的清洗、分类、拼对和修复工作,成功复原出千余件较为完整的陶器。这些复原的陶器不仅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也为历史学家们揭开了临洮地区古代文明的一角。

2024年,我国考古学家郭志委及其团队在寺洼遗址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成功发掘了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大型设施,该设施经过精心规划和精准测量,展现了古人的高超智慧。设施周边还分布有房址、窖穴、窑炉、作坊等附属建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郭志委推测:“这处遗址是否可能是一处马家窑文化的核心聚落?这些专门的作坊区,是否暗示着这里曾是区域性制陶的中心?这些问题都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此次考古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当时聚落和社会的全面信息,对于探讨中华文明探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黄河上游乃至西北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和模式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