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苏州河畔横跨着一座桥梁,波光粼粼中倒映着摇曳的身影。在这座外白渡桥上,一位年轻的昆曲表演者张冉以细腻的水磨腔吟唱着沪语,唤起了过往的回忆。这段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苏州河也因此成为了上海城市发展中充满活力的生动“背景板”。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上海的城市改造工作遭遇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保护城市风貌之间取得平衡——换言之,既要注重城市的“面子”光鲜亮丽,也要确保城市的“里子”内涵丰富。

数据记录印迹:2022年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提前收官;2023年至今年6月底,“两旧一村”改造持续推进,零星旧改完成29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完成72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认定44个项目。

宝兴里、梦花街、顺昌路、蕃瓜弄、保屯路、红旗村……从“一户一方案”到数字赋能旧改,从原拆原建到开拓资金来源,伴随着城市界面不断打开,民生获得可触可及,更重要的,透气的空间肌理,涵养着城市发展脉搏,让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融。

黄浦区外滩街道山北小区,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位处南京路步行街后、苏州河边。小区还有个诗意称谓——如意里。但住房老化、生活配套欠缺、公共空间逼仄,这些现状一度与“如意”二字并不匹配。

加装电梯、房屋修缮、社区微更新……“十四五”期间,山北引入社区规划师,“点穴”般进行了一轮轮有机更新。小区有了口袋公园、雨水花园、增设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等。如意里的生活终如意。

位于静安区的蕃瓜弄,成为2023年上海规模最大的小梁薄板改建项目之一。在周子闳等15名静安区人大代表的实地调研基础上,他们联名呼吁,务必加快推进蕃瓜弄的改造工作。在百姓的强烈呼声和代表的积极建言下,蕃瓜弄的旧改项目得以加速攻坚,啃下硬骨头。在此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旧住房改造八法”,并针对全市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新产权证“办证难”等问题,率先推出相关政策措施,实施契税减免。这些治理经验不仅获得了广泛认可,还被收录进“2023年世界城市日城市建设和发展案例展”,成为城市建设的典范。

根据不同地域特点,采取多样化的策略,苏州河两岸的城市更新项目展现了多样的实施途径。

位于苏州河畔,仅步行数百米的普陀区中岚居,如今已成为上海文化人才争相聚集的宜居之地。这里不仅环境宜人,还拥有自带的4500平方米商业区,为夜归的人们提供了温馨舒适的补给。与之同步落成的苏州河书房,藏书量达1000册,涵盖了人文艺术、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经典著作,精准满足了文化人才的阅读需求,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