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年来,一股“博物馆热”席卷而来,尤其在节假日,热门博物馆往往“一票难求”,显示出文博消费的持续升温。这一现象不仅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显著标志,也成为了服务消费领域的重要增长点。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相关部门近日发布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该政策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灵活调整热门文博场馆和景区的营业时间,并优化预约流程。同时,政策还鼓励推行免预约制度,以提升群众的参观体验和满意度。

人民群众对博物馆工作充满新的期待。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在讲话中指出,为了满足这一期盼,博物馆工作将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首先,将着力增强博物馆的供给能力,通过大型博物馆带动小型博物馆的发展,采取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以及“云展览”等多种形式,将更多优质的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其次,博物馆将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科学实施预约机制,不断丰富和优化文博展览内容,精心设计参观线路,从而提升公众的参观体验,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博物馆中获得满意的参观感受。

三星堆博物馆寒暑假和部分节假日闭馆时间从18时延迟至20时;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9月起全面推行个人参观免预约;湖南搭建“湘见万年”文博特展矩阵联动传播平台,提高省内博物馆资源流动性……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各地积极探索激活文博资源活力,让文化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

从全球独创的“博物馆奇‘喵’夜”,到上架之后热卖逾4亿元的1200余种爆款文创,再到黄浦江上华丽游弋的“上博号”古埃及文明主题游艇……今年8月落幕的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13个月的展期内,吸引277万人次中外观众,收入达7.6亿元,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350亿元。

展览的影响力和流量,折射中国当下文旅消费热度、实力和潜力。

此次发布的措施明确支持鼓励“文博场馆创新办展方式”“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创、数字产品,推动市场化方式举办的各类文化展览进商场、进社区、进公园”。

“关键是要建立多元合作机制、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化办展政策环境,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熊海峰说,创新办展、市场化办展并非削弱文博场馆的公益性,而是通过模式创新和资源整合,提升服务效能、传播效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创年度销售额达亿元的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数据显示,除故宫博物院外,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年度销售额在2亿元至5亿元,“爆款”文博文创单品的销售总量动辄超10万件,部分单品的收入可达500万元以上。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院长戴斌提出,倡导文化博物馆等机构构建一个开放协作的“文化文物资料库”,并界定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领域及创新授权机制;此外,还应扶持一批具备创新实力的文化创意研究、制造及销售企业。

伴随着收入与消费力的增强,公众对于追求更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愿望将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服务消费的核心关注点将从“是否拥有”转向“品质优劣”,而体验型消费模式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