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位于河西走廊深处的甘肃省高台县,其南华镇的小海子村正以一片绚烂的紫色花海,绘就着一场产业逆袭的传奇。这片占地4760亩的苜蓿制种田,年产出的优质种子超过200吨,其产量已占据全国苜蓿种子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这个起初仅有4亩试验田的戈壁村落,如今已崛起为中国草种业版图上一颗不容忽视的璀璨明珠。

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的豆科瑰宝,承载着奶业振兴的无限希望。自2013年起,甘肃农业大学苜蓿制种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曹致中教授,将他的科研梦想深植于这片沃土。十余年来,时光荏苒,甘农7号至12号系列品种接连通过审定,其中7个新品种更是迈入区试阶段,创新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从最初4亩的探索,到如今4760亩的规模化种植;亩产从不足50斤跃升至80公斤——这是全国领先的高产标杆。”曹致中抚过即将收获的苜蓿,语气中透着自豪。如今,国内顶尖育种机构培育的苜蓿品种,90%以上选择在高台县进行良种生产,带动全县制种面积突破7300亩。

2024年3月,甘肃农业大学高台牧草种业专家院正式挂牌,标志着“科研院所+合作社+企业”三位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落地生根。这个由高台县与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共建的平台,正在重塑中国草种业的创新生态。

通过与当地农业合作社的合作,现在,甘肃农业大学在小海子村的试验田从几亩扩展到数千亩,年产苜蓿种子产量从百公斤级跃升至百吨级。更难得的是,小海子村已成为全国唯一专业从事苜蓿制种的行政村,50余户农民变身“种业工匠”,“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模式日趋成熟。

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高台县描绘出一幅种业强县的宏伟蓝图。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我们正全力推进“全国苜蓿制种高产示范县”的创建工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永亮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将致力于实现全县苜蓿制种面积突破万亩大关,亩产力争超过100公斤,年产量达到600吨,为我国苜蓿制种产业树立新标杆。”同时,我们还将推动普通种子向认证种子升级,让“高台草种”与国际标准接轨,勇敢地迈向海外市场,展现高台县种业的独特魅力。

从河西走廊的荒漠小村庄,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种业战略的关键节点,一颗颗金黄的种子在肥沃的红土地上孕育着辉煌的愿景。随着科技基因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小海子村正开拓出一条“以牧草致富、以种子强国的”产业复兴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