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圆满落幕的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迎来了一股AI影视的澎湃浪潮。在此次电影节上,我们见证了从心理学背景创作者执导的温馨短片《小怪物》,它细腻地描绘了童年幻想与孤独;到以古典志怪为题材、采用黑白版画风格的《一目五先生》;再到颠覆传统叙事、以锐利视角展现女性宣言的《权利童话》;中国香港团队打造的科幻外壳下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观察的《九宵》;以及韩国创作者运用视觉语言重现神秘梦境的《法体》。这些作品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图景:AI技术正在打破专业壁垒,让“人人皆可创作”的愿景成为现实,为影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
1 曾经的行业门槛被跨越
“AI不只是工具,更是创意伙伴,可以帮助创作者在艺术与情感表达上走得更远。”峰会上,学者们指出AI技术突破了“生成”的单一功能,实现了对叙事逻辑的理解。依托于火山引擎Seedream4.0模型,创作者输入角色形象与分镜描述,即可批量生成连环画式分镜,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AI视频的“一致性难题”,让虚拟人物在长片叙事中保持形象稳定。
早在2023年底,国内首个AI制作中心已成立,并于2024年联合即梦AI、抖音共同推出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如今该系列第二季已进入最终制作阶段,目标直指院线级水准。“过去用传统CG做一组文物特写,成本高到不敢想,现在AI生成的三星堆文物细节,再经后期微调就能满足大银幕要求。”博纳AIGMS制作中心负责人曲吉小江透露,第二季将打造为首部AI原生动画电影,深度应用火山引擎提供的Seedance、Seedream模型能力,制作周期压缩至1.5年-2年,成本较传统院线电影显著降低。在她看来,这背后是“AI+”到“+AI”的模式升级——从依赖AI生成素材,转向将AI融入传统电影工业全流程,包括剪辑、调色与特效整合。
这种“升级”还体现在对电影语言的创新上。入围短片《权利童话》用一颗苹果的自然腐坏过程串联古今,展现出AI的镜头思维;《法体》则以寺庙长镜头缓慢扫过僧人与佛塔,AI精准控制光线与虚实,让人物微表情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超越真人演员。“国内的短视频生态促使我们比较紧密地向创作者收集各种各样的反馈,创作者也会反过来帮助我们去快速迭代模型。”即梦AI产品经理表示。如今的视频生成模型已能读懂复杂提示词,凭文字描述生成符合叙事节奏的运镜,这道曾经的行业门槛被跨越。
行业对AI的接纳并非一蹴而就。上影股份相关负责人指出,传统影视创作者因技术尚未成熟而对AI应用相对谨慎,而AI技术人才又普遍缺乏影视专业经验。“这两个群体的融合,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作为本次峰会的主办单位之一,上影早早便开始系统性布局AI视频生成领域,自2023年6月起,上影先后发起并主办全球AI马拉松、全球AI视觉创意大赛(瓦卡奖)等综合AI赛事。“我们希望做桥梁,让传统电影人拥抱AI,同时发掘优秀AI创作者。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不排除未来会制作真正的AI电影。”
2 更多的个体叙事登场
业内人士已经看到,AI在影视中的应用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次关于表达机会的重新布局。《九宵》团队仅20余人,却在半年内完成传统流程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17分钟高质量短片;首次尝试AI影像的创作者晓薇,用《小怪物》中的固定镜头模拟延时摄影,捕捉到失落与怀念的细腻情绪。
技术更便捷的获取正在降低创作门槛,让非科班出身的个体创作者拥有发声机会。过去,搭建一套完整3D模型需耗费大量人力时间,如今通过即梦AI输入一张概念图,即可生成对应的场景与角色——《九宵》团队正是借此在剧情中频繁更换人物造型和服装,这在传统制作中难以想象。对于这种趋势,上影股份相关负责人坦言,长远来看,“电影百工”可能被1到3人的个人工作室替代,形成小工作室产出高质量内容的生态。在未来,电影人或许可以更多聚焦创意本身,不用再疲于实现工业效果。
然而,个体创作的崭新登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追求“去人工化”的极端。例如,《九宵》团队投入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来训练他们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测试,以确保人物角色的稳定性以及背景之间的无缝衔接。而在《小怪物》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则巧妙地运用了即梦AI技术,通过批量生成所谓的“标准件”来构建专属的素材库,从而确保了角色风格的统一性。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AI能够生成海量的可能性,但最终的艺术表现和情感传递,仍旧离不开人类精心挑选和细致打磨的过程。
正如曾任《卧虎藏龙》、《英雄》等知名电影制片人的李少伟在峰会中深刻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所使用的工具不断演变,但人类对于讲述故事、讲述自身故事的渴望却是亘古不变的。”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超级个体”得以站在创作的舞台上。然而,行业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已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守护思想与表达的独特性。从釜山电影节的五部短片,到国内外众多影视公司的院线级尝试,AI影视的未来图景已经逐渐清晰。技术将继续降低创作门槛,拓宽艺术边界,但最终决定作品高度的,依然是创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文化传统的坚定坚守。
责任编辑:admin
- 当奥利奥变成月亮:兰州图书馆科普活动巧解“月相之谜2025-10-27
- AI影视浪潮重塑行业生态:技术降低创作门槛,个体叙事2025-10-27
- AI疾病预测工具实现个性化与可解释性突破,为精准预防2025-10-27
- 从“路易号”到Prada荣宅:国际品牌在沪掀起“零售+餐2025-10-27
- 上海西餐门店近万家,消费趋势转向轻食简餐与Bistro小2025-10-27
- 上海汇聚全球43个国家近万家餐厅,“驻沪办”西餐与本2025-10-27
- 申长北路-金园一路跨吴淞江大桥顺利合龙,预计明年二2025-10-27
-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 
				    - 艺术节作“土壤”孵化原创,两部《春之祭》
- 孔祥东谈剧场魅力:现场如“新鲜食品”不可
- 陕西人艺携五部大戏上海驻演,艺术节加速构
- 沪语电影《菜肉馄饨》发布预告,周野芒潘虹
- 2026年花游世界杯赛程公布:西安在列,超级
- 回馈球迷!兰州队中乙首个赛季主场收官战,
- 佛得角队首进世界杯决赛圈,成世界杯历史上
- 1500公斤冰块、60台喷雾风扇齐上阵,上海大
- 北外滩次元音乐嘉年华联动商圈,白玉兰广场
- 北外滩次元音乐嘉年华集结数十人气IP,粉丝
- 中国免签“朋友圈”扩容,国庆上海商圈外国
- 甘肃唯一职业队保级成功,获誉“兰州建设体
- 贝莱德、英伟达、微软组建财团,以约400亿
- “三层智能化”AI框架问世,有效弥补高寒山
- 静宁苹果产业招商推介大会在平凉举办,专家
- 三季度出入境流量持续攀升,移民管理服务与
- 以体育人,兰州青少年篮球赛同步开展禁毒反
- 想减脂多练有氧,想增肌多练无氧:专家建议
- 中年体味加重并非不爱干净,医生详解大汗腺
- 第36届上海旅游节收官:接待游客1.63亿人次
- 上海技能劳动者超400万,为迎接“技能奥林
- 上海石化街道推动“三驾马车”同频共振,破
- 铁路优化常旅客服务,以积分优惠激发“铁路
- 世界粮食日看中国底气: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
- 全球首台!我国AIMS望远镜通过验收,填补太
- 未来旅游核心竞争力:以技术激活文化基因,
- “以旧换新”激活消费市场:前三季度家电零
- 雨中激战,兰州交通大学夺冠并斩获高百全国
- 颈椎病成“现代生活方式病”突袭全年龄段,
- 脚踏近千年望仙桥,触摸上海水乡文化的深沉
- 上海“敬老月”活动启动,百联集团打造“全
- 岳阳医院中医养生节启动,专家支招“非时之
- 京津冀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科技生态港
- 小漠港单月汽车出口量有望创新高,全力冲刺
- 智能网联汽车步入“下半场”,中国着力深化
- 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4年激增20倍,前8月出口
- 中国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难关,电动汽车续航
- 比亚迪召回部分唐、元Pro车型 涉及驱动失效
- 广州首次将网约车纳入统一管理,新规明确禁
- 第138届广交会人气高涨,“中国智造”新能
- 网约车“一口价”陷争议:多地叫停无序价格
- 广州出台出租车服务新规,以精细化管理保障
- 燃油车市场回暖:智能化反击与政策驱动下的
- 充电设施“三年倍增”行动启动:2027年满足
- 从居民求助到成功干预,兰州一社区精准筑牢
- 让航天员成为摄影师,《窗外是蓝星》开创中
- 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开幕,9国14部
- 普利策得主杜韵新作《刻在森林的海》世界首
- 人艺艺术家与素人同台,会员版《茶馆》谢幕
- 片纸只字皆瑰宝,兰州市图书馆邀您共绘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