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合资汽车企业在智能化领域的迅猛发展可谓有目共睹。这一系列显著的进步,实际上源于合资品牌与国内智能驾驶技术供应商的深度合作。不少品牌对此毫不掩饰,甚至将“含华量”视为一种显著的竞争优势,大加宣传。若合资品牌能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迎头赶上,并结合自身传统品牌所具有的独特调性优势,那么在与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中,仍有可能占据一席之地,展现强大的竞争力。

近期,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投资,决定向地平线公司注资,并携手成立一家合资企业。这一举措旨在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和提供先进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以及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大众汽车与地平线的强强联合,不仅标志着合资车企在自动驾驶辅助领域的一次积极反击,也凸显了行业对这一新兴技术领域的重视。在今年盛大的上海车展上,参观者们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合资车企在智能化技术方面的强劲攻势,这股力量正逐渐改变着汽车行业的未来格局。

以上汽通用别克全新Electra E5为例,该车型搭载了全新一代VCS智能座舱系统,配备了高通骁龙8155芯片,支持5G通信,并具备了全新升级的语音交互、多屏联动、无线CarPlay和手机互联等功能。在智驾层面,新车全系标配全新一代Super Cruise辅助驾驶系统,并引入了全新的指令变道功能。

除了这些公开的合作,还有一些尚未对外公布的“暗线”合作。一位智驾系统供应商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许多合资车企都有意向与自主智驾供应商合作,其中一些合作已经实现,而其他一些仍在洽谈之中。

“合资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反击,是必然的趋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面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优势,合资车企不可能无动于衷。崔东树认为,合资车企在品牌、资金、渠道、人才等方面拥有深厚的积累,若全力投入智能化,有望实现追赶。“合资车企在智能化上的反击,背后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招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白毅阳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合资车企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智能化成为其必须弥补的短板。

过去一年,中国车市经历了剧烈的变革。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迅速提升,与此同时,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崔东树指出,中国车市出现两大趋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迅速提升和自主品牌份额的快速增加。这两大趋势的背后,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方面的巨大优势。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仅占据了先发之利,而且得益于国内供应链在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品牌在智能化方面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优势。正如白毅阳所言,这两方面的优势相互叠加,为自主品牌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他指出,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滞后,不仅仅体现在产品层面,更深层的是在体系能力上的不足。 在燃油车时代,合资车企的决策流程冗长,一款新车型从策划到最终上市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样的决策机制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尚能应对,因为燃油车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变化较为稳定。然而,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动速度大大加快,合资车企过长的决策链条使得它们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从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逐渐落后。白毅阳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时代面临的挑战。

白毅阳指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化技术正日益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他认为,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化配置要求的日益提高,若合资品牌车企无法在智能化领域迎头赶上国内自主品牌,那么它们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将面临重重考验。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