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于4月29日发布了最新消息,确认上海市的湿地面积总计为6335平方公里。目前,该局正计划开展20个湿地空间营造试点项目,同时,《上海市湿地空间规划指南》也将在6月底前正式发布。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因其独特的生态功能而备受关注,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最新的研究中,科研团队突破传统观念,创新性地将“湿地空间”作为全口径湿地统计的核心对象。这一举措将水田、森林沼泽、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以及内陆滩涂等多种类型的湿地纳入了统计范畴,从而为全面了解和评估湿地资源的现状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科学的依据。

上海地区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滨海湿地尤为引人注目。在这片广阔的湿地中,崇明东滩湿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关键驿站。令人惊叹的是,这片湿地正以每年约80至110米的速度向东海方向不断扩张。而在郊野湿地中,崇明麋鹿苑湿地以其独特的“水上森林”景观,展现出令人陶醉的艺术美感。同样令人向往的是青浦淀山湖,被誉为“魔都小亚马逊”的它,宛如一条蜿蜒的天然水上长廊,吸引了众多皮划艇和浆板爱好者前来打卡,在这里,自然与野趣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至于城镇湿地,它们巧妙地融入了城市生活,如长宁生境花园中的小微湿地和世博江滩的自然生境,让市民们能够轻松地在自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从调研结果来看,上海滨海湿地占比最大,约为65%,郊野湿地占比约32%,城镇湿地占比约3%。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介绍,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湿地空间规划研究将进一步关注城市中、郊野里、宅前屋后的小微湿地空间网络和节点营造,让湿地空间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普惠福利和触手可及的家门口期盼。

依托“上海2035”总规,上海将形成“一域、五区、多脉、多环、多类型”湿地空间体系:以长江入海口的“一域”为核心,提炼“江洲、湖荡、海潮、湾岛、城园”五大特色片区;以骨干河脉织就“多脉”,以外环绿带和新城绿环串联“多环”,最终形成十五型湿地空间簇群,实现生态网络与城市功能深度交融。

规划明确三阶段目标:至2027年推动各类型湿地空间示范试点,2030年基本形成湿地空间格局,推出一批蓝绿交织、水体清澈、生物多样、“湿意”盎然的示范项目,2035年全面建成安全韧性、健康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生态之城。

为了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和谐平衡,我们计划构建一个“五大片区十五型”的分区管控体系,并设立“四级强度”的分级保护机制。在空间规划与管理方面,我们将致力于维护沪派江南的独特空间风貌,并在郊野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具体实施。在生态功能方面,我们将深入挖掘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在策略引导上,我们坚持“宜湿则湿”的原则,旨在形成一套湿地空间保护与营造的具体对策。对于不同保护等级的湿地,我们将明确其开发强度。对于1800平方公里的一级和二级湿地,我们将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这包括国家级和市级的重要湿地。而对于2450平方公里的三级和四级湿地,我们将注重其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使其承载生产、生活和生态复合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期,上海市湿地空间规划将全面实施“六个一”战略布局。首先,将正式发布《上海市湿地空间规划指南》,为湿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其次,将启动第一批20个湿地空间营造试点项目,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同时,还将出台一份湿地空间营造的指导意见,明确湿地建设与管理的具体要求。此外,建立健全湿地空间实施推进机制,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完善湿地空间管理应用平台,提升管理效率。最后,开展一系列湿地空间宣传推广活动,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与参与。通过政策、项目、技术、文化的全方位发力,让湿地空间成为美丽上海的生态名片,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