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金秋九月,静宁县的梯田层叠间,玉米棒逐渐饱满成熟,马铃薯的块茎在土壤深处悄然壮大,85万亩的旱地作物呈现出旺盛的生长态势,一片丰收的景象正迎面而来。

静宁县依托“五良合一”,即“优质田地、优良种子、先进技术、适宜时机、完善制度”,不断推动旱地农业发展动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今年种的京科968玉米,棒穗比往年长一大截,亩产将近2000斤!”在静宁县三合乡王湾村的旱作玉米种植示范带,村民李永永拨开玉米苞叶,看着金黄饱满的颗粒,满是笑意。他说,从种子、地膜到化肥,乡政府统一供应,关键生长组织无人机防治病虫害,有了这些保障,种地更有底气。

“良种”是丰收的关键。今年,静宁县全面推广玉米“京科 968”“先玉335”和陇薯系列马铃薯种子,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覆膜种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指导,确保良种在每个种植环节都有科学支撑。“从播种到管理,都有技术员指导,遇到问题随时问,咱农民也能掌握‘好技术’。”李永永说。

界石铺镇荣原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鹏介绍,合作社今年覆膜种植250亩玉米和马铃薯,其中,120亩粮饲兼用型玉米开始机收,加工成青贮饲草销往周边肉牛养殖场,毛收入有望15万元。“再有半个多月,其余50亩玉米和80亩马铃薯即将成熟,预计玉米亩产1800斤以上,洋芋亩产超过4000斤,合作社种植总收入约30万元。”王鹏说。

在静宁县旱作农业连年丰收的背后,离不开该县近年来对“五良融合”战略的持续深化与推进。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1个种粮乡镇完成了19.3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工作。这些平整的土地和完善的灌溉设施,将曾经的“望天田”转变为了可靠的“稳产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仅显著提升了土地的质量,更为后续的良种、良法的推广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旱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好底子”。 静宁县农技中心主任杨富位指出,静宁县在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耕地、播种、收割等关键农业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农机作业率已超过70%。在“良制”的保障下,通过实施补贴地膜、提供机械化服务、扶持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等政策措施,静宁县正有力地推动旱作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我县在旱作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我们高标准建设了10个旱作农业示范带,14个千亩以上的示范点,从而形成了“集中连片、整流域推动”的发展新格局。在全县85万亩旱作农作物中,粮饲兼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洋芋种植面积47万亩。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5个乡镇推广种植了5.5万亩的糜谷等特色小杂粮。再加上夏收的20万余亩小麦,预计全县粮食总产量将超过27万吨。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我县在旱作农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