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上海市的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总额达到了2400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些项目的规模和实施难度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尽管如此,在一季度内,实际完成的投资额已经达到了507.9亿元,超出了原本设定的500亿元目标。其中,代表发展新动能的科技产业项目表现尤为突出,它们率先发力,成为了推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一成绩充分展现了上海市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动力和决心。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千亿级的基础盘稳步推进。据市重大办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继续加快项目推进步伐,致力于推动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建设。同时,美的集团第二总部、东软上海科技中心、网易文创园等产业地标项目也将在年内完成建设,为上海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还将有一批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建成,包括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九院祝桥院区、瑞金医院嘉定院区、长征医院浦东新院、金山乐高乐园、上海大歌剧院等。

同时一批项目加速推进,上海东站、浦东机场四期、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市域线上海示范区线。今年3月,备受关注的轨道交通22号线(崇明线)长江区间隧道完成掘进,预计2026年基本建成,将极大缩短崇明和市区的通勤时间。

“今年,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实际上也反映了上海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回升向好的信心和决心。”市重大办有关负责人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按下加速键,背后有四大加速器持续“供氧”。

一是优化审批流程加速器。营商环境行动方案8.0版出台,审批流程环环优化。如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绿地平衡机制,探索用地用林审批联动机制,强化重大工程审批专人服务、全程帮办、容缺受理,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分期验收。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在确保合规、安全的情况下,进一步压缩时间。

二是优化征收腾地加速器。针对轨道交通项目容易碰到的腾地征收难点,多部门联合出台了新措施,并在轨道交通19号线凉城路站、轨道交通20号线广泉路站开展试点,目前两个站点都已经正式启动征收。用好国企动迁工作平台,持续推进重点腾地点位交地,轨道交通19号线及23号线澄江路车辆段、18号线二期庙行停车场、21号线一期金桥站、沪渝蓉高铁项目都因此受益。

三是着力优化资源要素保障平台。对于如铁路、地铁等线性工程,它们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空间资源,这也可能影响到工程的建设效率。为此,《上海市市重大工程建设涉及资源要素统筹保障实施办法》的正式出台,着重强调了在前期设计方案阶段进行优化,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占用。此外,该办法还要求对资源要素进行提前排摸,实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建立完善的占补闭环机制,从而保障国铁、市域线、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在土地、水资源、绿化、林地等方面的合理占用与补偿。

四是深化涉铁涉电工作平台优化。鉴于我市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频繁遇到的涉铁施工、电力配套设施完善以及管线迁移等复杂问题,我们已积极引入国家电网、国铁上海局等关键企业,共同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并建立了定期会议制度。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目前已成功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例如上海松江站的验收工作、沪苏湖铁路的电力配套难题,以及220kV输变电工程跨越铁路的施工协调问题,还有轨道交通20号线广泉路站的涉铁施工难题等。这些成果显著提升了重大工程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