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江西赣州,一群充满好奇与活力的儿童观察员,化身为“小小体验官”,踏入了口袋体育公园。他们以天真无邪的视角,为公园的适儿化改造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赣州的城市建设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与灵感。而在上海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同样迎来了“小小导游志愿服务队”,这些孩子们实地探访田子坊,深入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充满童趣的讲解向世人展示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不同城市相继上演,共同传递出一个温暖而深刻的城市发展理念——那就是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在这个理念下,“1米高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身高标准,更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发展质量的新标尺,彰显着我们对下一代成长的关爱与呵护。

儿童友好空间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2021年,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自此进入“快车道”。上海、深圳、成都、长沙等城市纷纷出台地方性规划和行动方案,将儿童友好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各方面,努力为儿童营造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前不久,住建部办公厅等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系统梳理了各地在制度机制创新、儿童友好街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为更多城市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深圳,公园里设置符合儿童天性的自然乐园,社区推行“通学路径”安全改造,图书馆、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立标准化的母婴室和儿童活动角……儿童友好理念正转化为一系列可触摸、可感知的建设标准。如果说,这些努力为儿童健康成长构建了一个有保障的实体空间,那么成都的“儿童议事会”制度则打开了另一扇窗,让孩子们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成为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用稚嫩的画笔和语言,为社区花园的设计、交通安全的改善提出“金点子”。参与的过程,也是儿童身心成长的过程,让“我的城市我做主”。在北京,城市更新为拓展儿童友好空间提供了新的契机。一些废弃空间被改造为全龄友好的社区公园,孩子们可以玩耍的区域与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年轻人休憩的长椅和谐共存,实现了“一个空间,各得其乐”。这种融合性设计思路带给我们不少启发。

让儿童友好理念更好“开花结果”,有赖于我们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推动构建更多元协同参与机制。一方面,城市治理者应将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与考核体系,引导并鼓励跨部门、跨领域深度协作。比如,教育部门可推动开放更多校园体育设施,交通部门或可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的慢行系统,卫生部门也当考虑进一步推动公共场所母婴室覆盖。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强大政策合力。另一方面,汇聚更多社会力量,为儿童友好环境建设注入更多活力。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儿童友好空间设计大赛等形式,吸引专业设计师、高校团队等专业人才加入其中,进行更多创新创造。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投入儿童友好服务,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例如在商业综合体中开辟公共亲子活动区等。相信专业的知识、创新的理念与市场的活力相结合,将催生更多高品质、可复制的优秀案例。

在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过程中,一个尤为值得关注的原则便是“儿童参与”。这一原则不仅仅体现在诸如“儿童议事会”等正式的参与形式上,更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如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量身定制“城市小观察员”工具包,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这些工具包能够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行走和玩耍时,发现身边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在社区规划、项目启动等关键阶段,我们更应主动邀请儿童以“小专家”的身份加入,确保他们的声音得到充分的听取和尊重。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满足孩子们的实际需求,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此外,建立一个明确的反馈机制至关重要,它能让孩子们亲眼见证自己的建议是如何逐步转化为现实的。这样的过程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参与感,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表达和影响周围的环境。

一个真正对儿童友好的城市,实际上是对所有居民都充满关怀与包容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中,专为婴儿车设计的平整坡道,不仅为推车的父母提供了便利,也为行动不便的轮椅使用者提供了无障碍的通行条件;而为了保障儿童出行安全而设定的减速措施,同样为所有行人的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儿童,他们是我们的希望与未来。关爱儿童,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明天。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既安全又健康,充满温馨与关爱的成长环境。在这里,他们可以无忧无虑地沐浴阳光,自由自在地奔跑嬉戏,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