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众多国际汽车制造商相继发布了2024年度的财务报告,行业对于这些公司的利润与销售业绩的排名分析显得格外引人关注。从销售数据来看,丰田、大众和现代起亚占据了销量排行榜的前三位;比亚迪以427万辆的成绩位列第五;而吉利则以334万辆的销量跻身前十行列。

在最新的全球车企利润排行榜上,令人遗憾的是,前十名榜单中并未出现中国汽车企业的名字。其中,丰田汽车以2586亿元的净利润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大众汽车,其净利润达到1029亿元。而我国的比亚迪汽车虽然表现不俗,以402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13位,但与这两家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至于上汽集团,其净利润仅为16.7亿元。根据粗略计算,大众汽车的单车利润约为1.97万元,比亚迪的单车利润不足大众的一半,仅为0.5万元左右,而上汽集团的单车利润更是低至416.15元。这一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仍需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汽车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往往不得不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过去十年前,中国品牌汽车凭借低价高配的策略赢得了市场,然而时至今日,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60%。随着电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品牌在技术上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攻守易位”。然而,尽管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品牌在面临价格竞争时付出的代价却愈发沉重。这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关于市场、技术、成本和战略的深层博弈。

市场竞争层面,在过去5年中车企为应对“内卷”牺牲至少2%的利润。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虽然逐年创新高,但行业利润率从6.2%逐年降至4.3%,远低于工业企业利润率平均水平。而随着中国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期待值也随之提高。这意味着,中国品牌不仅要维持价格竞争力,还要在品质、服务、品牌形象等多方面持续升级,以满足日益挑剔的市场需求。

事实上,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让中国品牌在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外资品牌在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后,加大在华投资,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试图夺回市场份额。这种来自全球的竞争压力,迫使中国品牌在“价格战”中不仅要与国内同行较量,还要与实力雄厚的国际巨头周旋。此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皆会对中国品牌的盈利产生影响。

除环境因素外,中国车企在技术路线与成本结构优化上也遭遇双重困境。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虽在电池等领域有技术壁垒,但投入巨大,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142.23亿元、占比8.35%,日均投入1.58亿元。高投入虽推动创新,却压缩利润,若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或降本路径失效,利润将进一步承压。

在结构层面,吉利的情况更具代表性。2024年,吉利控股集团销量同比增长22%,达到334万辆,进入全球前十榜单,但利润未进入全球前十。根源在于其“多品牌+多技术路线”战略带来的成本压力,多品牌并行导致研发、生产、营销资源分散。如吉利银河品牌2024年虽实现49.4万辆年销量,但单车利润难以与丰田THS混动系统的规模化成本优势抗衡。吉利控股集团刚刚宣布“回归一个吉利”,其目的也是全面梳理各业务板块、优化整合,从而在逆势中“拧成一股绳”。

中国车企的规模化扩张,本质是“以空间换时间”。比亚迪2025年设定550万辆的目标,其中海外市场为80万辆,较2024年增长超91%。这种激进扩张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初期必须跨过的“规模陷阱”。现如今,特斯拉单车利润达2.86万元,而比亚迪仅为0.94万元,差距不仅源于技术溢价能力,更在于成本控制体系。事实上,丰田第五代THS混动系统装车已超2000万辆,成本压至行业最低,但中国车企的电池成本仍占整车成本的30%~40%。

中国车企想要盈利,需在3个维度实现战略重构。首先,技术路线选择需从“全栈自研”转向“精准卡位”。丰田通过混动技术建立护城河,而中国车企应聚焦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等差异化技术。例如,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若能实现商业化落地,可显著提升充电效率,转化为产品溢价。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成本控制策略进行转变,从原先的“垂直整合”模式,逐步过渡到“生态协同”的新模式。丰田公司就展现了这种转变的典范,其高达8.98万亿日元的现金储备中,相当一部分资金被投入到电池技术、氢能以及软件等关键领域的战略投资中。对于中国的汽车企业而言,可以借鉴丰田的这一成功经验,构建起类似的技术联盟。例如,吉利汽车与宁德时代共同建设电池工厂,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互补;比亚迪则与华为携手,共同研发智能驾驶系统,通过这种生态协同的方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最终,企业在实施全球化战略时,必须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价值输出”的转型。以宁德时代与宝马的合作为例,双方共同研发下一代电池技术,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确保企业的商业利益得到保障,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全球普及。同样,吉利汽车在沙特、阿联酋等市场成功推出了16款高端车型,但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的华丽转身,还需进一步构建本地化的研发、生产和售后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