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春天,观察和拍摄鸟类成为众多年轻人热衷的活动。无论是在风景如画的公园,还是在生机勃勃的野外,他们手持各式相机,如同战士般严阵以待。每当鸟类翩翩飞来,便伴随着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快门声,这种充满乐趣的行为被戏称为“打鸟”。这不仅成为了都市青年们休闲娱乐的新宠,更是一种解锁自然奥秘、感受大自然韵律的流行方式,让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天地。

为何年轻人对“打鸟”情有独钟?有人认为,这与其称为“爱好”,不如看作是一种“需求”。对于生活在数字世界包围下的年轻一代而言,“打鸟”仿佛是在算法和钢铁水泥构成的囚笼里,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的大门。

当追寻着鸟儿的踪迹翻出电子屏幕的围墙,走向“没有天花板”的户外,每一次清风拂面、每一声未被降噪处理的鸟鸣、每一次深呼吸,都仿佛是人们对抗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天然解药”;当鸟儿泛着光泽的羽毛、植被的盎然绿意直抵视网膜,手机屏幕中再真实的画面也会黯然失色。哪怕只是无意瞥见,那些在天地间自由飞翔的身影也能牵动思绪,将我们从琐碎的日常“带入一种从高空俯视平原、山脉和河流的壮阔想象”。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对于被手机和网络牢牢绑定的数字原住民来说,或许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一种对技术异化的反思与纠偏——将目光拽进辽阔天地,重新激活身体感官,去认真打量、触摸、连接一个真实的自然世界,一个再逼真的数字建模也无法复制的世界。

慷慨的大自然仿佛自带“疗愈”功能,是人们天然的“能量补给站”。对此,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生物学家等都曾试图给出科学的解释,甚至在有的国家,医生会给患者开出“自然处方”,国家公园也成“处方药”的一种。这或许并不难理解,人类从自然中演化而来,我们的祖先曾跟随二十四节气感受自然的律动,在四季枯荣中领悟生命的哲学,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早已刻进我们的基因。

除了热衷于“打鸟”的爱好者,还有一群人陶醉于观赏云彩的奇妙,“收藏”着各式各样的云彩形态;有人则沉浸于户外徒步的乐趣,穿梭于山川湖海之间,感受大自然的壮丽;而有些人选择在荒野中搭建帐篷,仰望星空,享受与自然共眠的宁静时光;还有人对挖掘野菜、户外野餐等活动情有独钟。年轻一代以各种独特的方式奔向旷野,重返自然,这不仅是对自然本能的亲近,更是为了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建立联系,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亲生命性》这部著作中,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提出,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寻求与其他生命建立联系的渴望。这种关注自然、探索生命形式的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由我们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大自然,作为我们与他人、与其他生物建立联系的最佳场所,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连接的天然场域。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